近日,中国记协向社会公布了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预计共有379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特等奖4件、一等奖75件、二等奖113件、三等奖187件。选择这个人与之前的人有什么不同?获奖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整理了以下内容,分享给大家。 1.加强影响评价。选择此人以“正能量、高品质、大流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投稿作品需填写阅读次数、转载次数、联系方式等通讯数据。首先,在评选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来验证作品的浏览量、转载量、连贯性等。对79个有望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作品进行了完整的搜索数据和流量数据采集,涵盖了多个领域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微博、微信、快手、头条等平台或客户端约3033.1万条,总浏览量约300.6万条。 2、扩大参与范围,与中宣部门打造的“好报道、好评论、好创意”挂钩,作为重要应用来源。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共有28件“报道好、评论好、创意好”的作品入围。新增报道单位包括中国文化报社和中国石油记者协会、中国铁路记者协会、中国汽车记者协会、中国邮电记者协会四个行业记者协会。本土媒体数量有所增加,县级媒体合计达到50家。中国新闻奖的参与度逐年增加。河北省雄县、河南省兰考县、海南省五指山市等县级媒体中心推荐的剩余8件本土作品获奖,较上届增加60%。 3、鼓励此人选择的基础作品重点关注深度报道、舆情治理、时事评论、国际传播活动等。鼓励作品深度报道,同时从重点报道、新闻专题、系列报道等项目中对相关作品进行分类,生成统计材料供评委会参考。 23 深度报道 报道深度、分析透彻、推动社会发展的作品有奖。报送过程中,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记者所在省级新闻单位至少需报送二是舆论管理工作。 《中国新闻奖评选细则》中明确鼓励公共管理意见,奖项价值倾斜,鼓励更多发展和推动问题解决的公共工作管理作品入选评选。 30 舆论监督勇于办实事、展现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和使命获奖。报送过程中,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省级新闻工作者协会应至少提交一篇时事评论。 25条评论聚焦社会热点,及时澄清立场,强化正面引导有望获奖。其中,主题独特、账户属性突出的时事评论18篇,占获奖作品的4.7%。成立国际传播法初审委员会并填写海外提及数据量等指标,供选择时参考。为提高国际传播项目评选和评审机制的专业性,本次评选邀请相关机构对部分作品的国家来源进行证明。国际交流的影响。 40件以不同传播为渠道、以生动故事为内容、以文化交流为背景的国际传播作品有望获奖。四、推动融合发展 今年进一步强化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向剩余新媒体作品倾斜。参与评选的新媒体作品比例明显上升,由上届的35%左右上升至50.6%。有196部新媒体作品被建议获奖,占建议奖项总数的52%,较上届增加43%评委会根据媒体融合和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支持先进技术的应用,集体研究评选标准和指导标准及合理运用。一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作品有望获奖。 5.遵守新闻规则。本届评委会坚持评选的专业性,对获奖作品突出新闻性要求,更好地推动新闻行业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写作方式、树立新风尚。评选时贯彻短、实、新的要求,明确了各类作品的标准字数和获奖限额。一、二、三等奖的超长作品不超过10个,每个项目不超过2个。超长作品获奖7件,较上届减少81%。 6. I-优化陪审团结构。的c此人的想法首次邀请公众评委参与在线评分。分数提供20%的工作评分权重,加强社会管理。最终评审评委包括来自主管单位、新闻单位、教学研究机构等的代表,评审团结构进一步向本土人倾斜。参加选拔的中央和地方一线编辑、记者均为处级(含)青年骨干,共26人,比上届增加20人。